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考試:中古代時辰

時辰是古代人用來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于一個時辰。晝夜時辰,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晝夜,稱為太陽日,晝夜的形成即由此。其向陽之地面為晝,背陽地面則為夜。晝夜的劃分方法,中傳統(tǒng)以十二個時辰來計算晝夜,以子,丑,寅,卯,辰,巳,午,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來表示,每時辰分為八刻,又區(qū)分為上四刻,下四刻。這樣,每個時辰相當于現代的兩個小時,如巳時相當于9時到11時。那時候,白天靠測量太陽的影子,夜晚用漏壺(計時工具)滴水測時。這不是最早的測時法,在這以前,俗稱所反映的情況就是中古人借助一些自然特征和生物特征來計時的。雞鳴、人定,借助于半夜雞叫和人入夜睡覺的特征。食時、晡時,借助吃飯時刻表示時間。古人一日兩餐,早飯在日出以后,隅中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食時晚飯在日昳(太陽偏西)以后,日入以前,所以稱這段時間為晡時。

由于季節(jié)的不同,具體的時間差竟達兩小時,因此后來被十二地支計時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