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史學導論-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5-12 13:29:12史學導論課程目的:以 典范 的角度來討論引言:歷史 歷史學 歷史學家一、歷史: 客觀的真實 與 呈現(xiàn)的真實關于歷史是什么?或者說歷史告訴我們什么?是關于歷史這門學問難以繞開的問題。(1)歷史是有 意志 的嗎?目的論史學:最終指向某一個目的,強調必然性。如:基督教史學 末日審判德國史學 納粹(極權)黑格爾的歷史哲學(2)歷史是客觀的嗎?只能說歷史的客觀性是歷史學的夢想蘭克: 如實直書 歷史學最基本的原則客觀主義的三個要素:目標:如實直書盡可能使用第一手材料史料批判作為歷史學的基礎我們所能討論的是:歷史研究就是為了求真命題是正確的,但對于歷史而言, 真理 是無法達到的盡量去了解和構建更多的事實我們所能把握的歷史僅僅是 呈現(xiàn)的真實僅是真實歷史很小的一部分--------------------------------------------------------------------------------------米歇爾 ???偉大的不確定性在歷史當時的人,有無數(shù)的可能性,而后人看到的只是后來實現(xiàn)的一種可能。《歸訓與懲罰》《??碌纳缾塾贰缎允贰贰对~與物》《知識考古學》《瘋癲與文明》最主要的工作題目:權力和知識的關系對歷史研究的界定 記憶歷史研究是作為 記憶 的延續(xù),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文化,也需要延續(xù)自己的記憶?,F(xiàn)在是個同質化的時代,所以歷史記憶是區(qū)分民族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歷史與記憶:弗蘭西斯 培根歷史與記憶相關,詩與想象相關,哲學與理性相關《歷史理論與史學理論》雅斯貝斯強調人類歷史通過記憶與現(xiàn)在聯(lián)系起來歷史是記憶,我們不僅懂得記憶,而且還根據(jù)它生活。如果我們不想化為虛無,而想獲得部分人性的話,歷史就是奠定了的基礎,我們繼續(xù)受它束縛?!稓v史的起源與目標》莫里斯 哈布瓦赫集體記憶在本質上是立足現(xiàn)在對過去的一種重構《論集體記憶》記憶的喚起集體記憶是現(xiàn)實的選擇 記憶具有選擇性和當下性二、作為現(xiàn)代學科之歷史學現(xiàn)代知識譜系中的歷史學科學與人文的分野:發(fā)生于近代的文藝復興對于科學的追求壓制了對人文的追求二戰(zhàn)后,努力將歷史學科學化 不成功人文學科沒有必要科學化表述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學科分野的意義人文學科受制于主觀因素太甚,自然科學則不然學科作為特定歷史時空的形式知識可能是建構在意識形態(tài)或利益的基礎上 曼海姆以及知識社會學學科是 生產論述的操控體系 和主宰現(xiàn)代生活的種種操控策略與技術的更大組合 ??聦W科的形成標志華勒斯坦《學科 知識 權力》人類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政治科學、社會學19C后半葉,三種方法把這些學科制度化:1. 大學以這些學科名稱設立(或至少設立教授職位)2. 成立國家學者機構(后來更成立國際學者機構)3. 圖書館亦開始以這些學科作為書籍分類的系統(tǒng)學科的形成 史學西方歷史學傳統(tǒng)從名義上發(fā)軔于兩千多年前,但截至18C,歷史研究才成為職業(yè)學科。18C,開始出現(xiàn)專門史:哲學史、文學史等。1599年,《歷史學的歷史》波佩尼 埃爾 第一部史學史著作這些書只是簡單地排列,而歷史學的歷史研究的形成,是一種反思性的行為,而不是簡單的羅列。以哥 根學派為標志,學科形成。中國史學地位漸成 19C末20C初胡適《 科學與人生觀 序》梁啟超《歐游心影錄》描述戰(zhàn)后的創(chuàng)傷,批評科學萬能論,質疑西方現(xiàn)代文化,批評純粹物質性人生觀。關于科學的爭論:張君勱:科學無法解決人生觀問題丁文江:科學對建立正確人生觀有益科學派 (《科學與人生觀》)VS 玄學派盡管取勝,但引發(fā)了不好的結果 科學的放大胡適的觀點:科學和人生觀并非完全對立,應采用科學的人生觀 人類的社會科學都可以用科學方法研究出來(黑格爾:歷史的教訓就是歷史從來不吸取歷史的教訓)陳寅恪: 預流(世家子弟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治學之士,得預于此潮流者,謂之預流 (佛教用語)預流 :預見到新時代的新潮流用新材料研究新問題為學術之新潮流三、歷史學家的培養(yǎng): 典范 (paradigm)的設立學系典范的意義歷史學家的想象力、理解力與認知力而柯林伍德在《歷史的觀念》中有 歷史學家何以要想象力 的舉證來源:庫恩 《科學革命的結構》《必要的張力》他首先是在自然科學領域提出這一概念的三階段說:常態(tài)科學 科學危機 科學革命典范轉移很長:舊典范 異例出現(xiàn) 多典范競爭 新典范確立如:地心說 日心說亞里士多德力學 牛頓經(jīng)典力學 愛因斯坦相對論歷史所留下的 斷點 ,一般都是由文學作品填充起來的(章:從來不抗拒歷史體裁的文學作品,因為描述歷史劇必要有想象力;文學作品對我們認知歷史以及培養(yǎng)想象力有積極作用)意義:1. 涉及一整套技術、范疇、價值2. 具體的研究成果起到 示范 或 垂范 的作用歷史太清楚就太 政治 了,歷史里一些范疇反而要模糊一些要有一個示范意義的作品,透過對典范的把握來研究這個學科(要了解一個學科就要閱讀典范,并認同權威,模仿權威)如何了解一項好的研究1.有明確的問題意識 如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是關鍵2.發(fā)掘新的材料或對材料進行新的解讀 材料不會說話,說話的是歷史學家3.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手段4.增進對過去的理解 歷史研究的目標(舉例一本這樣的作品,并說出你的取舍標準)完成一項研究需要回答的問題1.明確的問題意識2.有關這一問題,前人有什么研究3.用什么資料進行研究4.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歷史研究不是做證明題,不是先有結論,再拿解釋證明理論)歷史學家的視野第一講:歷史學的歷史發(fā)展及其學科意義 以典范為中心的考察關于歷史是什么?歷史學的意義何在?是永遠都沒有明確 答案 的問題。在史學史的背景下,對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關于歷史學的學科意義, 答案 是 過去式 的。一、《尚書》《春秋》《史記》:中國古典史學的萌生及其意義背景知識:經(jīng) 傳(解釋經(jīng)) 注\疏(解釋傳;疏也解釋注)《尚書》 以史為鑒原稱《書》,我國最古的官方史書,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相傳由孔子編纂而成,但有些篇是后來儒家補充進去的。西漢初存28篇,用當時通行的隸屬抄寫,為《今文尚書》,相傳在孔子宅壁中發(fā)現(xiàn)《古文尚書》。馬克思 韋伯 《學術與政治》《春秋》 以史為法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魯國)編年體史書,因其文字過于簡質,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相繼出現(xiàn)?!蹲髠鳌贰豆騻鳌贰豆攘簜鳌泛铣纱呵锶齻?。其史料價值很高,但不完備。微言大義 褒貶于無形:描述史學的一種方式孔子修《春秋》的原因:1.禮崩樂壞的時代,懲惡揚善2.政治與道義上的威懾力量《春秋》1.開創(chuàng)了私人修史的先河,歷史開始走向民間2.立史法,開創(chuàng)按照一定體制書寫歷史的傳統(tǒng)3.開創(chuàng)重視文獻的訪求、考訂歷史的傳統(tǒng)《左傳》更具史詩色彩,補充了缺失的史實。宋翔鳳 五始《史記》 以史立言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從黃帝 漢武帝三千多年,與《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 前四史 ,引導了后來的史書。包括130篇:十二本紀:歷代帝王政績 如《高祖本紀》三十世家: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 如《項羽列傳》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司馬遷繼其父之志,試圖繼承春秋的精神來撰寫《史記》春秋大義 春秋筆法書往事以師來者 的史家之職責, 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司馬遷的實錄精神。且能關注到小人物,十分難得。(史家如何使用權力?沒有約束的力量,史家如何摒棄自身好惡?所以,史家是需要能力的,能力夠不夠是可以通過其作品展現(xiàn)的)二、從希羅多德的《歷史》說下去(西方古典史學)希羅多德《歷史》在古羅馬時代就被譽為 歷史之父《歷史》一書共九卷:1-5卷 敘述西亞、北非及希臘之歷史地理、民族風俗5-9卷 希波戰(zhàn)爭將記憶保存下來,不至于被人遺忘其為西學古典史學,但材料可靠性有待考證包含大量的傳說,結構松散,有生動敘事,無有機結合。對希羅多德來說, 歷史 神話 文學 是緊密不可分的幾個概念。歷史 在希臘文中本義為調查對希羅多德的評價:修昔底德:稱他為 舞文弄墨者 ,批《歷史》根本經(jīng)不起考驗,質疑它到底算不算歷史。普魯塔克:《論希羅多德的險惡》 關于史家道德優(yōu)劣的標準。西塞羅:《論法律》 歷史與詩歌適用不同的標準 ,歷史的唯一標準是真實,賦予希 歷史之父 的稱號,卻批評他胡編亂造,暗諷他 歷史之父 是名不副實的。對歷史人物不能以后來者的有利身份自居,去批判古人。作為一個史家,需要實地調查,采訪當事口述歷史。史家的話是良心話,史家是有責任的,手中的筆甚重。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開始有史料批判性的原則修昔底德是歷史的記錄者,又是歷史參與者。他在高度成熟化了的希臘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在雅典長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握有了話語權,可以巧妙地運用手中的權力贊譽美化他的祖國。但他沒有,而是擺正了他作為一個史家的位置。(但是很多口述歷史者敘述到與自己相關的事情時,都會自然地為自己辯護 太自然不過了)三、 普遍歷史 :從神學史學到理性史學中國 三世說 五德始終說三世、五德之后怎么辦 陷入循環(huán)1.循環(huán)的歷史觀 如干支紀年法2.天下、九州 適用范圍有限《圣經(jīng)》 創(chuàng)世不去接觸《圣經(jīng)》,很難理解現(xiàn)代西方人的行為觀念。神學史學(基督教史學)1.起點與終點:線型歷史觀為歷史劃定了起點和終點:上帝創(chuàng)世 末日審判打破了一種 尚古 的觀念,因為歷史一直在朝著終點前進普遍歷史 的線索2.四海一家:世界歷史的催生(也是有局限的)基督教史學的一個很大的貢獻:猶太教是相對封閉的,而基督教雖然脫胎于猶太教,但它向所有人傳教,催生了世界歷史。教會史學了不起的進程:打破歷史永遠重返起始的觀念 歷史循環(huán)觀。把握歷史的兩個維度:時間、空間3.上帝啟示的先后:區(qū)分不同的歷史階段圣 奧古斯丁《上帝之城》:基督教史學的重要代表之作兩個部分:前十卷:為正統(tǒng)基督教辯護,反駁異端及羅馬愛國主義后十二卷:地上之城(藐視上帝比衰弱),上帝之城(以神愛為本比長存)的源起、發(fā)展及旨歸圣奧古斯丁是古羅馬帝國時期基督教思想家,歐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對新教教會特別是加爾文主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神學史學把各地歷史都放在相同的時間架構里去理解、解釋。因此只有一個體系,所有民族、所有文明的歷史都被納入,形成了單數(shù)的歷史。(中國史學、他國史學也是如此,每個民族都是基于自己的時間概念去認識其他民族:傳教士認為西方神學史觀可以解釋中國歷史進程,如洪水,但發(fā)現(xiàn)行不通;中國史家也在用自己的歷史架構解讀西方歷史,按中國的紀念寫西方史,將西方史納入本國的時間線索)中國歷史被逐漸納入西方史觀,并接受其關于洪水的表達方式:如五種社會制度在,中國歷史上找到對應紀年產生了統(tǒng)一的紀年:產生與7C,8C在西方被廣泛使用。中國在中華民國成立后才使用公歷紀年。東西歷史的和合最早進入中國的傳教士:羅明堅、利瑪竇傳教士們將中西歷史進行對比:諾亞方舟 大禹治水;他們希望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使中國人認為中西歷史是一致的。中國的觀念石介《中國論》 天下 觀念:1.中國中心論(地理上、文化上)2.內\外:中國內也,四夷外也(雖然曾被夷所統(tǒng)治,但仍認為中國優(yōu)越的文化改變了夷人)history的翻譯啟蒙史學與理性史學關于啟蒙運動:它確立了一些現(xiàn)在依然影響我們的觀念 天賦人權維科《新科學》經(jīng)歷神、英雄、人的三個時代,諸民族都按照這三個時代的劃分向前意義:開始以一種理性的觀點來思考歷史,是對基督教史學的一個轉折啟蒙時代所構建的 普遍歷史 的圖景:(與基督教史學的 普遍歷史 不同)u孔多賽《人類精神進步史綱要》u康德《一個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u赫爾德《人類歷史哲學思想》以理性的方式來思考世界歷史的進程。理性史學繼承了神學史學的 普遍歷史 觀念和 線性 歷史觀(指向人類的自我完善,社會不斷前進)理性史學的局限:1.有人質疑人類社會是否真的在不斷進步如唐詩宋詞元曲一個比一個高明?2.可能與神學史學一樣具有欺騙性為什么五種社會制度那么容易被人接受?因為給人以希望、光明,似毒品的麻痹作用,人們愿意相信歷史的進步。但這是教條的。四、中國史學的 典范 轉移梁啟超的《新史學》發(fā)動 史學革命背景:1.中國近代在劇烈變革中接觸到西方史學,所以兩相對比2.中國作為民族國家,中國在成長中,近代意義的國家觀念于19C末20C初被接受,中國正從一個朝代國家轉變?yōu)橐粋€民族國家(要理解西方近200年的歷史,民族國家的誕生和資本主義是兩個繞不開的話題)《新史學》值得關注的地方:1.20C初發(fā)表,以一個爭辯 中國究竟有無歷史為基本背景(說無史,是因為不滿意過去的史學)2.對以往的歷史進行總結(特別意味:否定過去的歷史 二十四史不過是二十四姓的家譜,只有君史,而無民史 ),并對未來史學提出展望中國舊史學之弊端3.引發(fā)思考:歷史應該寫什么梁的答案:歷史寫什么 所有發(fā)生的各個層面的事情都應包括(全面的歷史)用何手法來處理 兩種:通史(上古、中古、近史);專史(按一定門類)所以他倡導新史學是一種更為全面的歷史,而不是僅限于政治人物的歷史,從上層研究到一種整體的研究。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首先采用西方近代哲學體系和方法研究中國先秦哲學,把孔子和儒學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用平等的眼光與諸子進行比較研究,破除儒家 獨尊 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開創(chuàng)性影響蔡元培為其作序:(章認為他是很懂中國的人)贊其有四長處:證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平等的眼光、系統(tǒng)的研究蔡讓我們知道,那時 你要在中國社會立足,就要在舊學上有所見地這本書找到了一個方法(西方近代哲學體系)來梳理中國歷史資源,形成系統(tǒng),并在諸子中以平等的眼光加以看待(不同于獨尊),拋開 黃金三代 (三皇五帝),裁斷出一個新的起點(先秦諸子),體現(xiàn)科學精神(不相信沒有充分證據(jù)的東西),用 拿證據(jù)來 的態(tài)度對待所有問題以證據(jù)為基石 對學科發(fā)展有重要意義,對中國史學奠定重要基石動搖了 黃金三代 的地位,直接從孔子、老子講起,在我們還沒有能力利用考古資料研究古史時,對古史、黃金三代持一個 暫緩判斷 的立場。王國維 二重證據(jù)法在舊學的開新上,稱得上第一人兩個重要發(fā)現(xiàn):甲骨文、敦煌文書中國紙上之學問有賴于地下之學問文獻史料考古發(fā)現(xiàn)相互驗證(不應割裂、顧此失彼) 史學研究的轉折其科學精神:從負面講:不相信沒有完全證實的東西,提倡懷疑精神從正面講:把握住了史學的關鍵 材料(地下材料指實物)陳寅恪 王國維的治史方法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背景: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用五種社會形態(tài)套中國歷史)的興起,這與中國革命的思考是同步展開的時代的問題:中國社會往何處去;中國革命往何處走目的:考驗辯證唯物論的適應度:能否解釋中國社會、中國歷史該書基于人的普遍性、社會的普遍性、文明的普遍性,認為他們都應有基本共同點、共同的軌道 此為另外一種普遍歷史的架構被引入中國胡適反駁梁漱溟:(梁漱溟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意欲:向前:西方 打破舊房建新的持中:中國 修補舊房向后:印度 不把破房當破房)所有民族在同一起跑線上行進,只是有先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及國家的起源》是其向導此典范的得與失:得:解決了 暫緩判斷 (胡適)不能表明立場,理清事情先后發(fā)展順序的難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迫使人們必須面對 中國處于什么社會 的問題,不能再以 暫緩 一態(tài)度回答,需找到一個便捷的方式(馬哲史學)回答。失:馬恩觀察修社會而得出的結論并非放之四海而皆準。他們曾表示: 誰將此理論擴大到它不可解釋的范圍,是對此理論的不尊重。 將社會做嫁接是很勉強的,歷史研究不是做證明題。小結:歷史學的現(xiàn)實性與當代性回答 歷史有什么用 , 過去 的意義何在,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過去等問題傳統(tǒng):以涂抹前朝的歷史來彰顯本朝的正當性與偉大修史 為了證明前朝的不當,本朝的合理性史學追求現(xiàn)實的正當性能作為此種學問的意義嗎? 否定對這個問題的回答首先區(qū)分個人、社會、國家(文化)承認有不同的維度:個體的經(jīng)驗并不一定準確地與當時的重大事件直接對接社會集體記憶:可能是由于當時的需要所召喚出來的國家的歷史經(jīng)驗:有它自己的一套選擇機制(在國族認同中,歷史記憶承擔了一種很重要的角色。* 認同 是對于 他者 而言的,不是本質性的,而是建構性的,是被人自己建構起來的),如關于美國精神的敘述都與它的建立者有關國家的歷史記憶與個體、社會的歷史記憶不一定完全重合,也不一定完全對立,但國家有時會利用其他兩種記憶1.歷史的現(xiàn)實性都與當下建立聯(lián)系:經(jīng)實史學:記錄以往治理國家的經(jīng)驗,并為以后的治理提供經(jīng)驗對此要有批判性的認識:如對總結出來的歷史規(guī)律要有一定的審慎。因為看似準確的歷史規(guī)律下,可能掩蓋了歷史影射史學:(在文革中十分常見)將歷史上的人物投射到現(xiàn)今的某一個人身上其被視為 偽歷史學 ,因為它并不指向歷史研究,它的目的是很現(xiàn)實性的。如吳晗《海瑞罷官》,影射到彭德懷被罷免身上。2. 無用之學 失去現(xiàn)實作用之后海德 懷特: 歷史的過去 和 實用的過去 (帶著非常強烈的實用目的去建構歷史)章太炎:學術與致用歷史是做什么用的?柯林伍德:歷史學是為了人類的自我認識。歷史學的價值就在于,它告訴我們人已經(jīng)做過什么,因此就告訴我們人是什么。 《歷史的觀念》======即它能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 人 本身(拉康 鏡像:人對自我的認識都是在 鏡像 過程中完成的;人對自我的想象都是外界塑造出來的)霍布斯鮑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歷史學家是經(jīng)驗的記憶儲備庫?!妒穼W家 歷時神話的終結者》他認同歷史學的現(xiàn)實功能性,史學研究在發(fā)生著現(xiàn)實作用現(xiàn)在和過去的平衡如:對新技術的判斷依賴于過去的經(jīng)驗(經(jīng)驗是支撐我們現(xiàn)在與未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需要一部分人整理并保留的)柯、霍都基于實用的立場、現(xiàn)實的立場來看待這一問題-----------------------------------------------------------------------------那么從史學無用這一立場如何看待王國維:起無用之用 超乎利用范圍引出我們的思考:史學本身有超越現(xiàn)實、超越功用的東西顧炎武:亡國:改朝換代VS亡天下:仁義充塞 文化、文明 某種超越現(xiàn)實、政治的東西陳寅?。簢赏?,而史不可滅史學事實上扮演著延續(xù)文明、保存文化的用處只要這些東西在,發(fā)生人為亦或依然災害,我們的民族也不會消亡這些東西留下一種可能性,一種希望第二講:歷史認識的基本特征立足歷史認識活動的一般過程,從認識論的角度對歷史學科進行檢討。歷史認識論基礎:歷史認識活動是一種三極思維活動,是歷史認識主體(歷史學家)和歷史認識客體(歷史實際)經(jīng)由中介(歷史材料)在社會實踐及歷史研究實踐上的統(tǒng)一。主要環(huán)節(jié):一、歷史認識活動的一般過程:歷史認識主體、歷史中介與歷史實際(此三者構成 歷史認識 的基本要素,對 歷史學 的思考,當緊扣此展開)柯林伍德《歷史的觀念》歷史學的性質、對象、方法和價值:歷史學定義:研究和探討對象: 活動事跡 ,即人類在過去的所作所為如何進行:通過對證據(jù)(歷史資料)的解釋直書和實錄梁啟超論 史家的四長歷史學家要做的就是:消滅自我 保持中立(這種思路把問題架構在歷史學家這個層面上)而近代歷史學家認為,除了歷史學家保持價值中立還不夠,還要歷史資料是真實可靠(所以問題的重心又轉變到對歷史資料的考究上)消滅自我 不是一種可行的辦法,我們是有偏見的,很容易對自己的研究對象產生同情,對自己不研究的東西便不那么寬容。蘭克(近代史學之父)《1494-1514年的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蘭克學派 科學史學學派認為史家應不偏不倚,如實直書,還要對史料去偽存真。史學的科學性上升。(19C初,自然科學興起與發(fā)展的背景下,社會學、人文學的學者也開始運用觀察與實驗進行研究;這支配西方史學100多年,直至年鑒學派對其構成沖擊)-只想說明什么東西確實發(fā)生了 蘭克的理想-他是現(xiàn)代史學的典范:對第一手資料的重視\史料批判研究(第一手資料:檔案資料)(那一時代,對史學的研究中心為對資料的追求上)材料如何說話是看史家如何看待它,賦予它怎樣的性質。所謂的檔案資料也未必靠譜。材料不會說話,重要的是它對我們復原歷史是否有所幫助我們不能把歷史資料等同于歷史實際----------------------------------------------------------------------------柯林伍德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歷史的觀念》強調思想(史家的主觀意識)在歷史認識研究活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歷史學家把哪些作為歷史資料本身就是一個主觀選擇,并在心靈里重演,否則很難成型。(寫出來的歷史都是思考過的歷史)克羅齊 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 《歷史的理論與實際》精神哲學:絕不存在什么似乎不屬于精神表現(xiàn)的東西;精神是以不斷交替的形式發(fā)展的,單純的自然對精神來說絕不存在;除了精神,就沒有任何其它現(xiàn)實的東西,除了精神哲學,就沒有任何其他哲學;只有精神科學才具有價值和意義,精神哲學的完成就是歷史哲學,真正的自然科學是不存在的。針對蘭克式的說法,他們更強調歷史學的當下性,而不是一種 復制 工作。當下所形成的價值觀、思想方式都影響這當代歷史的研究,所以所有認知都被烙上了當代的印記。提出歷史學家的主觀性在對歷史的認識中起的重要作用。歷史學家的看法受多種實實在在的因素的影響,不是一種 價值中立 的表態(tài)就可以消滅的。這種反思與檢討是很有價值的。陳寅恪 不做清代史對清史并非不感興趣,但他說: 這段歷史是不能做的,因為研究這段歷史會動感情,而動感情便不能客觀地看問題了。其史世家背景,祖父陳寶箴,厲行新政,被革職,永不續(xù)用。陳三立,以詩名號。恩怨太多,糾葛不清。在考慮歷史資料的可靠性時,必先考慮這些資料是怎樣被流傳下來的歷史的資料是怎樣的東西 三極思維的產物大量細節(jié)、情節(jié)的描述都來自于推斷、想象所謂 正史不正,野史不野 ,史家立場不同,史書必然不同,不可單純相信某一類信史。自然學科作實驗是可重復的、相同的,可印證的而人文學科研究問題是可能在很多環(huán)節(jié)走到不同的路線的,不能印證的所以,我們所能認識的歷史實際是相當有限的,且歷史實際本身是不可及的。歷史學科培養(yǎng)的是一種開放的心理、批判的精神歷史研究:通過對史料的理解歸納來對歷史真相進行追問材料的不準確性和紛亂,要求我們有一定的歷史技能:二、歷史思維中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與直覺思維形象思維如何理解歷史研究中的 想象歷史研究:你對過去的想象力歷史研究的兩個維度:時間;空間 讀圖兩個例證:均與讀地圖有關1. 童恩正與 中國半月型文化傳播帶中國存在著一個半月形文化傳播帶(從東北到西南)通過觀察中國地圖地理因素自然條件的相似性是否導致文化上的相似性2. 劉永日關于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xù)的討論他提出:中國為何不能很順利地走向近代,而是有很長時間的停滯?封建社會為何長期存在?中原民族發(fā)展過程中,周邊總有一些游牧民族的活躍存在,而這些周邊民族對中原民族的發(fā)展有何影響,中原文化不能持續(xù)與游牧民族的入主中原有何關聯(lián):(當時的答案)與游牧民族不斷入主中原有密切關聯(lián),中斷中原文明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并使文化發(fā)展發(fā)生倒退。14.15C時所繪制的地圖只有一個中心可能為:羅馬 真的是 條條大路通羅馬耶路撒冷 宗教15C以后,出現(xiàn)多中心的地圖乾坤萬國全圖(1593) 世界地圖很多國家都有把自己放在世界地圖中央的心理當時利瑪竇傳教時向中國展示地圖,中國不在中心,中國不夠大,讓中國士大夫不能接受,于是利瑪竇做出妥協(xié),繪制將中國放置中央的地圖。邏輯思維即抽象思維,運用與歷史相關的概念、理論、術語等進行思考。1.歷史知識中的名與實有些符號既可描繪古代社會又可描繪現(xiàn)代社會,同樣,有些詞可以描繪西方社會,也可描繪中國社會,但是注意它們是有區(qū)別的革命 :改朝換代 改良 改朝換代封建 :西-莊園制的經(jīng)濟形態(tài);中-封邦建國的理念2.知識推理與符號演繹歷史學的研究不能簡化到符號體系的演繹和推理不存在簡單的知識推理歷史是不可重復的,試圖簡單推理不可取直覺思維俗稱靈感、頓悟以長期的知識積累為依托,對于歷史認識有著基本的判斷力三、歷史認識的感性、知性與理性的認知過程感性、知性、理性為德國古典哲學術語康德:我們所有的知識都是感性 知性 理性的過程(現(xiàn)知性去掉,理解為感性到理性的活動)感性:對外物的感覺 對歷史的觀察是粗淺、片面的知性:將相似或相同的感性進行聯(lián)系 對材料的反省、批判;全面的把握理性:總結和思考 建立規(guī)律性的認識 由絕對精神所展現(xiàn)的途徑認識論的三個層面 同時對應觀察歷史的三種方法:原始的歷史 考據(jù)史事、梳理史實反省的歷史 理解、反思、批評哲學的歷史 從一件歷史事件 社會、時代的問題黑格爾的 絕對精神 :再偉大的人都是絕對精神的工具,絕對精神需要通過這些人或事件來展開世界的命運四、微觀、中觀、宏觀的歷史考察就歷史人物來說分為:產生局部影響的人物全面影響跨時代影響事件同理如:孔子、法國大革命都影響深遠微觀研究例證錢大昕 乾嘉學派微觀的考據(jù)學發(fā)展到頂峰:《后漢書 光武紀》 省并西京十三國 但后面只有九個國衍文:在抄錄的過程中,多出來的字。有的可能是刻工認為要加的,有的可能是將一個字看成兩個字。理學 心學心學:導致世人都 空談 ,整個社會風氣相對開放樸學:不談抽象空洞的東西,而是很實在的細節(jié)考據(jù)(明清換代以后,心學沒落,樸學興起;因為清代的文字獄,從事樸學比較安全)微觀史學《萬歷十五年》 典型的以小見大的讀物微觀研究代表當下的研究趨向,不適合初學者。材料可遇不可求,靠機緣去獲得別人未使用過的材料。中觀研究例證往往是這樣的論題:***(所援引的資源[原始文獻])與***(所討論的問題[前人的研究])我對什么問題有興趣 前人關于此問題的研究成果 找到起點,將此問題向前推進宏觀研究的例證湯因比《歷史研究》《人類大地的母親》提出歷史研究單位,為開展宏觀研究尋找支撐他認為應該超越民族、國家,采用 文明 為單位(放大歷史研究的單位)而當下的趨勢是縮小歷史研究的單位他以前以民族或國家為單位是普遍的。但就他看來,實際而言,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說明自己的歷史,都與其他國家產生關聯(lián)。五、歷史認識的 真理性 及其檢驗對于歷史認識三要素的討論給人一種什么都靠不住的感覺,那么 歷史研究 如何來進行驗證呢?真理性 雖被動搖,但歷史學仍有其所捍衛(wèi)的力量 證據(jù)某項研究成果的有形部分(有形部分影響讀者對內容的把握,但并非符合所有有幸部分標準的研究成果才稱得上優(yōu)秀)作者 信譽主題 興趣(是否為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結構(如章節(jié)的標題、前言、后記)資料 是否可靠,有新的解讀理論的架構(運用何理論討論問題) 是否有所洞見文獻征引 體現(xiàn)對前人研究的尊重;顯示作者處理資料的能力某項研究成果的無形部分展開一項研究需要回答三個問題:1.有關此問題,前人有什么研究從一個較高的起點開始研究開始和鑒別某研究的第一步:做知識增量的工作,看前人有哪些成果是否很好地吸收了前人的研究并在此基礎上有所推進2.我用什么資料進行研究歷史建立在對文獻解讀的基礎上發(fā)掘了前人沒有利用的資料對舊資料的新解讀(陳寅恪[掌握多種語言是其優(yōu)勢]的 預流 境界)歷史多種變樣 因為語言、文裁體對史料的解讀是否準確可靠(要承認可能發(fā)生錯誤)(核著:核實正文核注:核實引注 季老審書:隨意抽取3個注,有一誤就不審了)3.用什么方法研究根據(jù)研究的興趣尋求社會科學的著作,借助政治學者、社會學家、經(jīng)濟學家的視野看待歷史問題(視野、術語)年鑒學派:社會科學史學化 史學社會科學化檢驗研究成果的三個環(huán)節(jié)1.史料2.學科共同體 業(yè)界認可或社會認可(如暢銷書) 不可否認現(xiàn)代媒體的作用(史景遷,得到社會、業(yè)界雙重認可,極少數(shù))3.社會實踐 時間的檢驗 存在變動的可能 (陳寅恪曾不被看好,時過境遷,地位上升)第三講:歷史研究的主要方法tips:不要迷信方法;這里只是告訴你面對歷史問題,有哪些處理方式一、確定性的探求:計量史學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往往具有不確定性,這是歷史書寫上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如:發(fā)展很快,經(jīng)濟水平很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文化博大、深奧、單純、妙語等等,李大釗用 動 靜 區(qū)分東西方文化,梁漱溟用 意欲 區(qū)分中、西、印度文化。當代史學的突出特征:計量革命 巴勒克拉夫《當代歷史學的趨勢》計量史學的興起構成了對之前模糊概念的反動興起過程:19C末萌芽于西方,受統(tǒng)計學發(fā)展(廣泛應用于經(jīng)濟學領域)以及計算機普及的影響。(《歷史與統(tǒng)計學》)開端:歷史的分支學科:新經(jīng)濟史、人口史、社會史曲折:先決條件:可靠的數(shù)據(jù) 所以其發(fā)展出于之一的聲浪中。盡管美的計量史學發(fā)展最快,但也遭遇一定困難。1958《內戰(zhàn)前南部奴隸制經(jīng)濟學》計量史學的局限:1. 有一定適用范圍,僅涉及歷史中 量 呈現(xiàn)的部分如:經(jīng)濟、人口等適用于量的考察2. 計量方法必須與其他歷史方法相結合,否則會變成枯燥的公式,降低可讀性3. 并不能排除歷史學家的主觀意圖,選擇數(shù)據(jù)本來就是主觀的4. 存在未解決的技術難題影響數(shù)據(jù)的收集使用該方法的前題(一)歷史上的數(shù)據(jù)如何面對文獻中的數(shù)字l注意文獻中的印刷和抄寫上的錯誤a.數(shù)字的寫法 古時為豎排字 當一二三連在一起時難以辨別;古時的七和今天的十相近,只是豎畫短一些,易產生混淆 后發(fā)明大寫寫法。b.量詞 升和斗在行書中易混淆 后寫為騰和豆斗。c.引用,疏忽d.刻工刻的,比活字印刷便宜,但會增加錯誤?!秶诽轿ⅰ窏盥?lián)陞 經(jīng)濟學權威 中國經(jīng)濟史上的數(shù)目和單位: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本中已有數(shù)據(jù) 如《食貨志》黃仁宇《中國大歷史》 中國缺乏數(shù)字管理l區(qū)分虛數(shù)和實數(shù)很有可能實為虛,虛為實如:三、九表示幾個或許多;大半(2\3),少半(1\3)l歷史上數(shù)字的可靠程度有區(qū)別夸大功績,回避問題如:人口統(tǒng)計、已耕地數(shù) 以多報少:功績以少報多:逃稅(賦稅根據(jù)人口土地上交時)大多數(shù)為以多報少的情況;但如果與稅收相關,出入更大。l同樣的量詞的比率在不同時空背景下是不一致的如:大尺 小尺 大斗 小斗 1:1.2或1:1.3高度警覺,對中國的數(shù)字沒有基本的信仰。(二)如何讓歷史數(shù)據(jù)呈現(xiàn)歷史《義和團運動的起源》 周錫瑞圖表 山東省六大區(qū)域對照表舉人數(shù):(體現(xiàn)受教育程度)士紳階層的力量朝廷命官只在縣一級,官方控制力有限,基層管理由士紳主導,所以大量財富、人力被士紳主導。士紳比例的高低決定社會管理方式和應對危機的方式。由圖可分析出為什么魯西南、魯西北為義和團的發(fā)源地:人口密度大、災害多、產量低、士紳階層弱。近年來,很多有關《大清律例》的研究:清斷案依據(jù):成文法 律具體個案 例由 律 (436條)和 例 (2000個)構成黃宗智關注清代法律的表達和實踐 (單憑一個文本去了解一個社會是不夠的)李忠清(李政道之子)分析《大清律例》和案件相關的人物、親戚關系:父子關系21例:父子聯(lián)合殺人20例子殺父1例 約為20:1兄弟關系260例:兄弟聯(lián)合殺人140例兄弟相殘120例 約為1:1叔(伯)侄關系:聯(lián)合殺人5、6例互殺50-60例 約為1:10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宗法家族社會中(伯伯對你的管教權大于父親),叔侄、伯侄間的親密度已大為下降。家族式社會趨于瓦解。體現(xiàn)了數(shù)據(jù)對闡述歷史的重要意義,即如何讓數(shù)據(jù)呈現(xiàn)歷史。(三)獲取數(shù)據(jù)的技術要求 (功夫要夠,相當多的考證)調查統(tǒng)計:隨機抽樣調查 技術及專業(yè)性要求很高 如:人群選擇、問題設置調查臺灣賄選的一張問卷用需要做判斷的問卷來做調查是不靠譜的,因為有導向性(如果判斷貧富可實地考察,看客觀事實,而非問卷)如何從一文本中提取可靠信息:缺乏基本的訓練會影響我們的研究:如:要想知道《海國圖志》中征引過哪些著作臺灣王嘉剪統(tǒng)計中西作者人數(shù)出錯,因為很多洋人用的是中文名將傳世文件電子化。近代文獻因為排版復雜反而比古代文獻更難電子化??锎嬖趦蓚€問題:一是文本本身的問題;二是錄入文本的可靠程度。(五臺電腦同時錄入來確保文本的可靠性;學者們不會直接引用電子文本,都要有一個紙質文本的圖片同時錄入以供核對)晚清人們在英吉利的字上加 口 或 犭 表示憤怒,這樣加大了提取有關英國的信息的難度人名、地名、專有名詞并非只有一種表達方式如:羅素 可用讀音來譯,英文的姓或名民主 德先生 還有二十多種翻譯法電腦還未解決的問題:逐字檢索系統(tǒng)還不夠完善比如要看《新青年》中是否提到《論語》的次數(shù),以前沒有書名號,搜索到的可能結果是 無論語言 ,所以非常不準確。解決辦法:用錄入文獻時采用的標識 人名用______ 書名用《》二、把握歷史的深層原因:心理史學修昔底德:歷史解釋的本質在于人的本性。于是在他之后,歷史家常常當仁不讓以心理學家自居。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關注人的心理。產生的可能:心理學科的產生(前提)最初關注點在有心理問題的人物上,后轉向對集體心理行為的研究歷史vs心理 孰重孰輕 受過心理學科專門訓練才能勝任歷史心理學的研究70年代以來,得到重視,設立學科(關于希特勒 性格決定?社會環(huán)境造就人?)(一)弗洛伊德 《列昂納多 達 芬奇及其童年的一個記憶》佛洛依德:奧地利精神病醫(yī)生,精神分析學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被壓抑的欲望絕大部分是屬于性的,經(jīng)過艱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戀母情結(俄秋浦斯情結)。其見解:一、要了解所記人物的精神生活,必須顧及到他的性生活方面的活動和特點;二、如果人物具有某種突出的天性特質,它很可能源于 童年早期 ,并從原來是性本能的動力中取得了增援的力量。(這種分析法有很大的依賴性和危險,因為依賴于童年的經(jīng)歷和記憶,而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思想生命何時開始,兒時的夢很少記于文獻中。但是其開創(chuàng)的研究心理的方式對后世影響很大)達 芬奇的夢 由個案建立起心靈史學的出發(fā)點雖然我們大都知道自己的出生時期和地點,但很少有人知道自己的思想生命何時以及如何開始的 卡爾 波普爾《波普爾思想自述》(二)埃里克森 《青年路德》《甘地的真諦:富有戰(zhàn)斗力的非暴力主義的起源》埃里克森:美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他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fā)展理論一、承認人生下來一直到死的整個一生都有變化,這樣擺脫佛洛依德必須追溯到童年的教條;二、承認個人與周圍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是密切相關的,糾正了心理決定論的錯誤。到此,歷史與心理學才更好地結合起來。人格發(fā)展八階段:嬰兒期 0-1.5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兒童期1.5-3 自主、害羞、懷疑的沖突學齡初期 3-5 主動和內疚的沖突學齡期 5-12 勤奮與自卑的沖突青春期 12-18 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沖突 決定性時期成年前期 18-25 親密和孤獨的沖突成年期25-65 聲譽和自我專注的沖突成熟期 65- 自我調整與絕望的沖突理論運用埃里克森用路德青春期的自我認同危機解釋他中年發(fā)動的宗教改革:無限期待又無所作為,易形成自我認同危機:《青年路德》服從權威教導與自身的欲望的沖突,長期受壓抑內心的總爆發(fā)。(三)社會心理和心態(tài)史《病夫治國》提出毛等領導人也有某種心理疾病,影響重要決策社會心理研究關注的是集體記憶:針對某些人某段特殊經(jīng)歷作出研究 如納粹 長征針對某個時代 如黑死病 上山下鄉(xiāng) 下崗針對一些觀念 如光棍節(jié)屬于我們這個時代共有的觀念心態(tài)史的框架???很多史學作品都涉及到社會 不入流者 ,由這類研究去挑戰(zhàn)這個社會所認證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如愚人船 麻風病者被社會排斥集中在一條船上,久久漂泊,不得靠岸。三、全球視野下的史學眼光:比較史學(最普遍的研究方法)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范疇研究歷史,而不是根據(jù)國家和歷史分期對過去的事實加以概括用大于兩種的歷史現(xiàn)象來加深擴大對歷史的認識當我們做出一個陳述時都有潛在的比較對象,事實上,比較是無所不在的如希羅多德《歷史》 比較各國在希波戰(zhàn)爭中的表現(xiàn)司馬遷《史記》實際上所有的歷史陳述都是內含的比較 美國學者彼得 科爾欽比較史學之父馬克 布洛克《論歐洲社會的比較》提出比較法的三種用途和方法:驗證解釋性假說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不同社會的獨特性為歷史研究系統(tǒng)提出問題比較對象具備兩個比較條件:一定的類似性;一定的共同點。巴林頓 摩爾美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被譽為 對人類社會和歷史的重大探索 ,與涂爾干的《論自殺》和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被評為社會科學三大名著)比較史學的三個優(yōu)點:導致提出非常有用的問題(如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是人文學科的關鍵)可以從反面大致地檢驗已被提出的新解釋也許可以推導新的歷史結論例證一:《日本和俄國的現(xiàn)代化 一份比較的研究報告》(比較標準化,但正由于過度規(guī)范,可讀性很差)需回答哪些問題:1. 何為 現(xiàn)代化 :現(xiàn)代化的內涵 確立比較項:國際環(huán)境、政治發(fā)展、經(jīng)濟增長、社會的相互依賴、知識和教育2. 現(xiàn)代化的過程:階段和時期(最初、過度、實現(xiàn))的劃分 確立如何進行比較3. 為什么選擇俄國和日本 確立這項研究價值所在的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19-20C70s人均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十分相近章節(jié)安排:(階段與時期)第一部分:過去的遺產第二部分:變革第三部分:當代結構上的安排值得我們思考:同一段時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比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在不同時間段的比較例證二:《民主和專制的社會起源 現(xiàn)代世界誕生時的貴族和農民》(透過社會階層揭示何以會產生三種不同的政治道路)指出通向現(xiàn)代社會的三條政治道路 三種歷史類型(三者間有關聯(lián),由貴族、農民階層奠定)發(fā)展成為西方式民主的資產階級革命以法西斯主義為歸宿的自上而下的保守革命導致共產主義的農民革命三者如何關聯(lián)三種類型是前后相繼的三種階段,前一條道路會對后一條產生影響和制約:西方資產階級傷害了貴族利益封建貴族尋找與上層資產階級的反動的聯(lián)姻 法西斯主義保守革命保守革命傷害農民利益,共產主義聯(lián)合農民促成共產主義書中提到一富有啟發(fā)性的看法:落后的優(yōu)越性如:歐洲電腦雖起步早但更新速度慢,而中國的PC起步晚卻更先進光華樓受驚嘆 因為建得晚,所以條件好例證三:《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jīng)驗的局限》王國斌從經(jīng)濟變化、國家形成、社會抗爭三個基本主題檢討中國與歐洲歷史變遷模式。討論的基點:中國與歐洲的差異。并強調只有相似與差異都得到承認,才可能為比較確立標準。僅只是差異,并不能創(chuàng)立可比性;也只有先比較相似與差異,才能從西方國家與各種非西方國家兩個方面,更好地評判西方與非西方國家的聯(lián)系。作者設置的問題觸摸到討論中國與歐洲的聯(lián)系的難點:從西方優(yōu)越論出發(fā)看這種聯(lián)系,太過容易,甚至也很自然;而要擺脫歐洲的影響,超越歐洲中心論,也并非易于為之。闡釋的憂慮 :對中國的認識必須有一個 他者 的存在作為重要參照,離開他者就難以進行下去。以前中對自身的認知:他者是比我們更差的,我們才是正當?shù)?。他者與我們不同,便不正當;而五四之后,以西方為正當,想以西方的標準評價自身,所以提出 超英趕美 的說法。如:洋博士高于土博士 哈佛高于北大清華(西方中心論會被突破,但目前不能)全球史:打破國家的界限 視野突破國家架構(現(xiàn)代性已超越國別,普世價值的存在 在某些方面有共同追求,如民主、法治)vs世界史:以國家為單位比較思想史馬克思韋伯20C西方最具影響力的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經(jīng)濟學家《宗教社會學論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理念型分析法《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印度宗教 印度教與佛教》《古代猶太教》《伊斯蘭教》考察世界諸宗教的經(jīng)濟倫理觀,從比較的角度探討世界諸主要民族的精神文化氣質與該民族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之間的關聯(lián)。理念型分析法對研究對象某一方面的特性特別地加以強調一切來源于經(jīng)驗,又和經(jīng)驗無關所有經(jīng)驗中的例外都應被所提出的解釋所包容法理層面理念型的分析 三種權力類型:傳統(tǒng)型權威 奉天承運個人魅力型權威(克里斯瑪型)法理權威 權力來自憲法的賦予林毓生《中國意識的危機 五四 時期的激烈反傳統(tǒng)主義》對于傳統(tǒng)未加區(qū)分普遍主義歷史觀借思想文化解決問題 文化決定論湯因比的歷史研究是基于二十幾種文明的比較研究提出 歷史研究的單位 ,之前一般以民族或國家為單位,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身說明自己的歷史,必須借助他國。四、整體歷史的書寫:法國年鑒學派(史學流派中唯一以國別命名的學派)20C20s 以一份雜志、兩個機構、三代人物與傳統(tǒng)史學(只關心政治、君主)抗衡的歷史學派焦點:歷史到底應該研究哪些問題?如何來研究過去?討論前提:1. 學術史的脈絡針對以蘭克為代表的科學史學的反動2. 思想的前驅(先于年鑒學派相似的思想)18C伏爾泰《路易十四時代》 歷史不應只是領袖的歷史,而是所有人的歷史基佐 歷史研究的對象應是過去的文明,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方面19C下半葉-20C初亨利 貝爾(對法國年鑒學派影響最大的法國歷史學家,甚有人把他看作年鑒學派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歷史綜合評論》雜志提出:不應只有軍事史、政治史,而還要關注其他領域的歷史應打破過度專業(yè)化而造成的壁壘史家應與其他學科專家合作,運用其他學科知識來解釋歷史基本脈絡一份雜志:《經(jīng)濟社會史年鑒》(1929)《經(jīng)濟、社會、文化年鑒》(1946)兩個機構:高等實踐研究院第六部 經(jīng)濟社會科學部人類科學院三代人物:(一)1925-1945 費弗爾 布洛赫(二)1945-1968 布羅代爾 莫拉澤(三)1968以后 勒高夫 拉杜里 費羅第一代人物費弗爾 《地理歷史學導論》《馬丁 路德:一種命運》論文集《為歷史而戰(zhàn)斗》布洛赫 論文集《為歷史而辯護:歷史學家的職責》《創(chuàng)造奇跡的國王們》(一個學派的形成除了在理論方法上的特色,更要有示范意義的典范)奠定基調 史學理論和方法:主張擴大研究范圍,提倡研究 全面的(或整體的、總體的)歷史提倡打通史學與社會科學,促成史學社會科學化,社會科學史學化第二代人物布羅代爾《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期的地中海世界》第一部分 環(huán)境的作用 (時空狀況)第二部分 集體的命運和總的趨勢(社會和經(jīng)濟狀況)第三部分 事件、政治和人(政治和軍事的狀況)將歷史時間區(qū)分為:地理時間 長時段:自然時間,長期不變或變化極小的狀況 如地形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構成歷史的深層;從根本上把握歷史和主體,要從長時段出發(fā))社會時間 中時段:趨勢;一定時期內發(fā)生變化并形成周期的狀況 如人口消長、物價升降個體時間 短時段:歷史上突發(fā)的現(xiàn)象和時間 如革命、戰(zhàn)爭、地震長時段理論 :不是僅去對短時段的政治軍事等事件做詳細研究,要從數(shù)十年的中時段的周期波動探討中,找出數(shù)百年的長時段中文明的發(fā)展趨勢及延續(xù)于其中的基本社會經(jīng)濟文化等結構。能否運用長時段理論將中國歷史重新架構:長:文化傳統(tǒng)中:人口消長短:重大歷史事件、人物(如果我們能梳理歷史時間,便可能找出有別于他們的把握方式)第三代人物勒高夫 《新史學》《中世紀的知識分子》勒華 拉杜里 《蒙塔尤》(雅克 富尼埃)用許多人的故事反映鄉(xiāng)村居民們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反映精神世界體現(xiàn)了非常大的轉變: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史(只有這樣一種細節(jié)的描繪才能讓我們知道舊制度下農民真正的生活;只有研究小的問題才能寫出全面的歷史 這是新的研究趨向。但也有反省的聲音指出圍觀研究的弊端,批評的集中表達即是 碎片化 。)可以加強心態(tài)史的研究(還原當時當?shù)厝藗兊木袷澜纾簡⒊谡務撔率穼W時批判舊史,說以前的 二十四史 不過是二十四姓之家譜,以前的史學研究局限在帝王將相上)五、 后現(xiàn)代 與后現(xiàn)代史學后現(xiàn)代史學是值得我們重視的歷史趨向,它對現(xiàn)代史學的批判是有力的,但未有什么典范出現(xiàn)。就史學來說,它的一些信條(時間的概念等)為史家所接受。難以定義的 后現(xiàn)代 與后現(xiàn)代史學定義、概念本身就為后現(xiàn)代主義所反對理論特色:(針對我們所熟識的史學方式的反動;其帶來的最大的困惑莫過于價值體系的大變動;這還是一個出于形成中的史學流派,其挑戰(zhàn)可使我們認識到史學的復雜性。)1. 不講民族主義2. 研究器物3. 弱勢族群4. 重視地方,不重視同質性5. 重視權力關系之轉移6. 反統(tǒng)合7. 反目的論8. 反烏托邦,不主張同一,尊重多元,主張去除中心論應將思考先歸零,使事物之間原有的族群類似性消失,重新觀察彼此之間的區(qū)隔及差異;反省納粹故反utopia,對共同價值及意義感到懷疑代表人物及作品海德 懷特 (公認的后現(xiàn)代主義大師)認為史學的研究過程及其作品和文學一樣,沒有什么主要的不同。歷史和小說之間沒有界限。這是一種很具顛覆性的陳述,抹殺了歷史和小說的界限,因為fiction根本就是虛擬的意思,和追求真相的史學是完全的敵體。羅蘭 巴特《作者之死》主張作者在寫完其作品后,該作品有其自我的生命,作者和該作品的關系已告結束。任何人和作者一樣,都可以自己解讀該作品。米歇 ??聦碚?、啟蒙這些印有 現(xiàn)代性 的東西進行批評。理論上刻意避免用 歷史 兩字,認為這根本是啟蒙時代產生的東西。他對精神病、罪犯及性事等從啟蒙以來發(fā)展及斷裂有很原創(chuàng)之洞見,特別指出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關系,改變了歷史研究的焦點。在史學史脈絡中把握后現(xiàn)代史學《二十世紀的歷史學》 伊格爾斯1. 早期階段:歷史學作為一種專業(yè)規(guī)范的誕生標志:大學里設學科、設教授國家的組織架構里設學科圖書館管理系統(tǒng)有該學科的分類2. 中期階段:社會科學的挑戰(zhàn)法國年鑒學派批判理論與社會史:德國 歷史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科學:從歷史唯物主義到批判3. 歷史學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挑戰(zhàn)在后現(xiàn)代引發(fā)了文藝方面公共性的喪失但是史學還堅守著兩個基本信條:時間概念與線索;靠證據(jù)來說話例證《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jīng)歷和神話的義和團》 柯文所謂 三調(看PPT)《懷柔遠人:馬格爾尼使華的中英禮儀沖突》 何偉亞意在重新確立歷史學家的敘事立場,跳出現(xiàn)代的立場去探究歷史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盡可能回溯到其發(fā)生年代,放在當時背景中去審視、評價。這是個中英雙方共同參與的歷史事件,雙方都有記錄,如何處理:講英時用英方資料,講中時用中方資料對中英雙方的對稱性處理 既非 西方中心 也非 中國中心檢討馬格爾尼使華的實質:西:主權平等外交觀中:差序包容天下作者認為無法判斷哪個觀念更合理、正當,盡量避免用一種后發(fā)的立場來說過去《從民族國家拯救歷史:民族主義話語與中國現(xiàn)代史研究》 杜贊奇民族國家的主流話語導致了對歷史的遮蔽啟蒙、現(xiàn)代、理性 這些催生現(xiàn)代世界的主流符號也構成了對歷史的遮蔽(今天后現(xiàn)代史學都致力于破除啟蒙、現(xiàn)代、理性等對歷史的遮蔽)民族歷史把民族說成是一個同一的、在時間中不斷演化的民族主體,這為本事有爭議的、偶然的民族建構一種虛假的統(tǒng)一性。用 復線的歷史 取代 線性歷史六、 口述歷史 :留住歷史的聲音口述史: 以歷史重建為目的,對過去事件親歷者的采訪口述史復興的基礎:(二戰(zhàn)后)口述證據(jù)的作用和效力逐漸被人們所接受便攜式磁帶錄音機的普及口述歷史的歷史PPT在中國方面的情況圍繞 口述歷史 的爭辯后見之明從兩個層面把握歷史研究的方法:歷史問題的研究是非常復雜的,關于這些問題都有相應的史學理論來解讀方法本身是服務于我們對問題的解讀的,無論何種方法背后都有一項標準:是否增進了我們對過去的了解(現(xiàn)代歷史研究的根本目標)第四講:歷史本體的探求與歷史認識模式的構建(最有難度的一講)歷史本體論,或歷史哲學,是歷史學家與哲學家共同研究的問題。究其根本,關心的是歷史有無意志的問題(有沒有某種力量左右著歷史的進程)。不同的見解:把歷史看作超驗性的神或絕對理念主宰的過程。將歷史理解為受自然主義的一般法則決定的。過去的人對歷史的看法受制于此:對歷史本體的探討,構成以往歷史學學科存在的主要理由。當今的史學界,卻大體擯棄了歷史哲學,歷史學家不認為此與他們的工作有什么關聯(lián)。當代世界唯一能自圓其說的歷史哲學是馬克思主義。(我們要了解過去,就必須了解過去人的思想)一、關于歷史的必然與偶然(一)神學與史學 神學眼光下的歷史,史學成為 神學的婢女《圣經(jīng)》對于西方文明的意義:確立了認知歷史的架構猶太與基督教的歷史觀圍繞著一個目的論中心(神學史觀:始于亞當夏娃,終于上帝的末日審判)這一目的論在《舊約》中為上帝之國在人世的降臨《新約》中提出人世最終會走向毀滅,只有來世才得重生但在世俗化的現(xiàn)代,這種線性史觀突破了歷史循環(huán)論,后轉化為一種進步的觀念。歷史階段論天下一家 的情懷今天之所以要檢討目的論,是因為它與決定論是一個錢幣的兩個面。很容易使我們認為過去到現(xiàn)在都是某種意志的體現(xiàn)或說受某種因素的制約。它賦予歷史一種理想化的解釋 歷史的必然性( 后見之明 )神學充當了歷史發(fā)展不自覺的工具歷史的確不存在任何假設,歷史上存在讓我們驚嘆的一幕幕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拢┡c偶然。托馬斯 阿奎那 落實了把理性引入神學 又叫理性主義史學神學體系瓦解后 沒有神的依據(jù) 重新認識史學神的啟示與自然的啟示的一致性(二)經(jīng)學與史學經(jīng)學賦予歷史演進一種說明,一種解釋,一種合法性的論證。經(jīng)學指學習儒家經(jīng)典的一門學問,構成了古代學術的主體。兩種研究路徑:字面上、字義上切入(歷史)義理上(哲學)《春秋公羊傳》對歷史本質的闡釋 三世說五始 五德始終說三科九旨(三)啟蒙時代的歷史哲學反歷史的歷史研究 不再顧及史實的差異性,而是尋出一種普遍原則 即古往今來的歷史中所通用的,抽離出的普遍規(guī)律性。啟蒙運動的沖擊涵蓋了各個領域,這是它所體現(xiàn)的一種關懷。啟蒙運動的兩種歷史觀:進步的歷史觀 普遍主義的歷史觀維科《新科學》一切民族不管其種族和地理條件如何,都經(jīng)歷了共同的發(fā)展階段:原始的 野蠻狀態(tài) (沒有歷史)神的階段 幼年 人性殘暴英雄時代 青春 既殘暴又謹慎 理性開始顯現(xiàn)人的世紀 成熟 理性開始成熟自足 發(fā)現(xiàn)并確認自己由低到高發(fā)展的進步歷程沿著這三個階段上升后就是衰落,最后導致野蠻狀態(tài)的復回,歷史又重新開始進步。非單純循環(huán),而是不斷上升的螺旋。(為自圓其說,使進步的歷史觀得以延續(xù))康德《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牛頓總結的自然哲學推論的第一條準則康德歷史哲學的第一個中心觀念 歷史的合規(guī)律性康德歷史哲學的出發(fā)點 牛頓自然哲學的出發(fā)點: 我們可以把人類歷史的整體看作大自然的一幕隱蔽的計劃的實現(xiàn)將歷史理解為受自然主義的一般法則決定的孔多賽 《人類精神進步史綱要》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其世界歷史觀貫穿于其整個歷史哲學,是核心以辯證法為骨架,理性是世界的主宰,同時也就是世界歷史的主宰。世界史是自由意識的進展,各民族都不同程度上受世界精神的主宰(只不過有先后,不同民族都經(jīng)歷著相同的歷史進程 進步的、普遍的)。世界歷史可做一個整體,乃是一系列世界民族不斷更替的歷史:四種歷史的自然王國:東方國度希臘世界羅馬世界日耳曼世界(的確將中國納入其世界歷史)觀察歷史的方法:原始的歷史、反省的歷史、哲學的歷史我們中國的歷史說是 中國史 ,實為 中原王朝的歷史 或 漢族史 ,而我們卻又努力地強調自己是多民族國家。我們的世界史是沒有中國的世界史,實為 外國史 ,并且世界所包括的又遠不止我們世界史里涵蓋的,很多國家在我們的世界史里找不到。(四)中國納入 普遍歷史 的進程此問題的源起:時空兩個維度 你來自哪里你如何走到今天利瑪竇來華發(fā)現(xiàn)圣經(jīng)的歷史是解釋不了中國歷史的(西方認知歷史講洪水,使各民族散居各地)我們講大火。我們企圖用我們的離市區(qū) 包容 西方的歷史,但也無法完成。康有為 三世說 及其他康結合西方進化論,認為據(jù)亂世是君主專制升平世是君主立憲制太平世是民主共和制三階段進化的模式是人類社會進化的普遍規(guī)律,中西古今之社會概莫能外章太炎與嚴復圍繞《社會通詮》的論辯嚴復接受甄克思 始于圖騰,繼以宗法,而成于國家 的社會發(fā)展模式,推斷中國社會也是由宗法而漸入軍國。章太炎則認為中國未必經(jīng)歷著歐洲那樣的歷史進程胡適與梁漱溟的爭論 (能否納入)梁漱溟認為文化發(fā)展有一定律 意欲,他基于特殊性、個別性談各民族文化。胡適認為各民族的文化表現(xiàn)不過是 環(huán)境與時間的關系 ,如以歷史的眼光觀察,只看見各民族都在那 生活的本來的路上走 ,不過因環(huán)境有難易,問題有緩急,所以走的路有遲速的不用。他將東西文化歸于歷史步調的差異,認同的即是 普遍歷史 與進步觀念。1.西學中源2.中體西用(初為旗幟,越來越空,沒人知道何為 體 。體現(xiàn)了中國認同危機的過程,逐漸喪失自我,認同普遍觀念)3.東西文化 (平等審視?)4.新學 舊學 開始超越了特殊性,有了普遍的價值意義5.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納入,形成五種社會形態(tài)論,成為歷史敘述的主軸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異化理論以及對歷史發(fā)展的理解PPT三、當代對歷史哲學的爭論卡爾 波普爾對歷史決定論的批駁《歷史決定論的貧困》《開放社會及其敵人》沃爾什《歷史哲學導論》尋求歷史哲學新的安頓 區(qū)分為:思辨的歷史哲學分析的歷史哲學雅斯貝斯《論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人類歷史作為整體加以分析:區(qū)分不同階段:史前古代文明 (第一個間歇期)軸心期 (突破階段)科技時代 (第二個間歇期)軸心期理論 是其歷史理論的核心 覺醒階段第五講 史學論文撰寫的規(guī)范化這門課主要選取 典范 的角度介紹歷史學歷史學科的研究者:經(jīng)對典范的了解 認同該學科的權威 開始研究工作。具體的操作實踐:一、如何向過去提出問題,尤其是將問題轉換為歷史學可以討論的問題二、如何在前人研究成果及充分利用資料的前提下,表達對某個歷史問題的看法一、對一篇論文的剖析《兩種關于如何形成政治秩序的觀念 容忍與自由》林毓生一篇學術論文應包含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問題意識:如何提出有意義的問題構成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關鍵論證:透過什么事件,援引什么資料,運用什么方法注釋的作用一般會有一個注釋說明前人對于這個問題做過哪些研究征引的史料要能夠說明問題征引的前人觀點是說明我的起點問題二、論文撰寫的規(guī)范性要求審視一篇論文:是否有明確的問題意識是否發(fā)掘新的材料或對材料進行新的解讀(歷史學的特點:靠材料、援引證據(jù)說話)是否使用新的研究方法或手段是否增進對過去的了解論文課題規(guī)劃:明確的問題意識 所要討論的是什么問題學術史的勾畫 有關這一問題前人有什么研究(為自己的研究尋找依據(jù))用什么資料進行研究 大致確立討論問題的范圍用什么方法進行研究 清楚所做的是什么研究三、研究例證:西南聯(lián)大與現(xiàn)代中國大學教育的理想注釋的規(guī)范化要求:注釋需包含的要素作者論著名出版地出版社(或刊物)出版時間(或發(fā)表期次和日期)頁碼(或版次)注意:古籍 可用(《莊子 天下篇》)文中加注;也可注明版本,第一次引述,后面從略引述書信 標名日期卷一 (上) 寫在《》之外出版信息用()僅一頁用一個小寫p 如p36;跨多頁用2個pp 25-26大學出版簡寫為UP (University press)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史學導論筆記-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5-12 13:32:53第一講:歷史是什么這是每一個歷史學家都必須回答但又無法準確回答的問題。目前存在的兩個觀點:一、歷史是神學的奴婢。代表人物:奧古斯丁,著作《上帝之城》、《懺悔錄》他的觀點:1、認為人類歷史只不過是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它從上帝創(chuàng)世開始,結束上帝解救猶太人出苦海并升入幸福的天堂2、歷史最終由上帝的旨意決定的,但上帝的旨意需要某種直接的推動力來加以實現(xiàn),這種直接動力就是善與惡的矛盾沖突,表現(xiàn)為上帝之城、世俗之城,兩城之間的善惡沖突,以及世俗之城內部惡與惡之間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推動著世俗之城最終毀滅和上帝之城的最終勝利。二、歷史是 人 的歷史它在文藝復興以來出現(xiàn),把人作為歷史的中心,但又出現(xiàn)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歷史相對主義觀點代表人物:克羅齊、柯林伍德他們否認歷史是客觀的存在,,認為所謂歷史就是人類回答現(xiàn)實所提出的問題,對過去所做的思考,因此 一切的世界史都是當代史 。第二種觀點:歷史客觀主義的觀點代表人物:蘭克他們否認歷史的現(xiàn)實主觀意義,主張在任何活動中,歷史學家都要消滅自我成為歷史事實的傳話筒。第三種觀點:從雙重內涵來解讀歷史。他們認為歷史的正確含義有兩個:一種叫做歷史的本體,第二種叫做歷史的認識。從表面上看,第三種觀點正確,看上去正確的往往是無用的 無用的真理。(如馬哲中的辯證法),只有片面才能深刻,深刻的肯定是片面的。★馬克思對歷史學的定義:他認為歷史不過是有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它的基本特性是客觀性,即存在著規(guī)律,但是它同時又可以被認識。從廣義上看,歷史是指宇宙間所有事物的發(fā)展過程,從狹義看,專指人類的發(fā)生發(fā)展史。什么叫歷史學歷史學分為兩種:廣義的歷史學,我們僅僅知道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從狹義上看,是指專門以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作為研究對象的歷史學。第二講:歷史學的前世今生前提:歷史四層次:1、過去2、對過去的敘述 ★3、理性的歷史學4、分析與批判的歷史學西方古典史學這一時期分為兩個時期:第一時期:神化了的英雄史觀(前希羅多德時代)正如西方的文明源于古希臘一樣,西方的歷史學也完全建立在希臘人的基礎之上,但是在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誕生之前,西方經(jīng)歷了一段很長的童年時段,我們稱這個時代為前希羅多德時代。特點:不能說它是真正的歷史它以神話傳說的形式出現(xiàn),多是半真實半故事性的作品,史話家們往往不能把神話傳說與現(xiàn)實生活區(qū)別開來,在傳說與信史之間邊界不清,但卻反映出了一些原始的歷史意識。(1、具有神的血統(tǒng)、神的力量的英雄史觀。2、對美、對女性的追求與尊重,即紳士傳統(tǒng)。)代表作:荷馬及其《荷馬史詩》、《奧德賽》、《伊莉亞特》第二時期:古典時代的歷史學背景:1、希波戰(zhàn)爭使希臘人意識到拯救世界的不是神而是人。2、希波戰(zhàn)爭結束以后,希臘奴隸制的經(jīng)濟與政治,獲得高度的發(fā)展,它為歷史學家的成長提供條件。3、公元前5世紀,是人的理性覺醒的時期, 人是萬物的尺度 這個命題已經(jīng)提出,它就為歷史學的誕生提供思想基礎。代表作與人物:希羅多德《歷史》(歷史之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政治之父)內容:1、人本觀念(以人為本),他們認為歷史的作用不是為神唱贊歌,而是保存人類的功業(yè),使它永垂千古。2、具有理性精神的歷史批判方法,他們認為歷史資料必須進行分析?!?、強調要藝術地再現(xiàn)歷史事實。4、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歷史哲學,就是這一時期歷史還缺乏自我認識,沒有形成真正的歷史意識。第三講:神光照耀的歷史學 基督史學背景:公元4~5世紀,西方歷史學發(fā)生了重大的轉折,基督史學取得支配地位,這是由于基督教的蔓延與捍衛(wèi)、保衛(wèi)基督教的產物。1、基督教的傳播★ 羅馬征服世界,同時毀滅了自己 。公元1~3世紀,羅馬帝國達到巔峰狀態(tài),但同時也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危機?!锞裎C:表現(xiàn)在精神危機上,沒有未來,也沒有理想,在有些人看來,現(xiàn)實世界因為極度圓滿而無復可為;在另外一些人看來,現(xiàn)實世界因為極度困苦而無復可為,于是絕望成為彌漫社會的普遍心態(tài),于是基督教變成了人們精神寄托的唯一出路。2、為捍衛(wèi)基督教而戰(zhàn)基督教并沒有為塵世間受苦受難的人們帶來福音,更不能挽救行將就木的羅馬帝國的必然滅亡?;浇虃鞑サ脑綇V泛,羅馬帝國越是積弱不振,羅馬的防務日益空虛。早年的勇武精神已不復存在,于是蠻族便趁虛而入,在這種情況下,有一部分人把帝國滅亡的原因歸咎于羅馬人皈依基督教,這引起了基督神學家的憤怒,為他們搜集史料,提出論據(jù),編寫歷史,以保衛(wèi)上帝之城,基督歷史學由此興起。代表人物及作品:奧古斯丁《上帝之城》內容:1、目的論。認為人類歷史就是使選民的靈魂得救2、直線進步性。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一個只經(jīng)歷一次的不斷進步地并且是直線進步的過程。把人類分成六個階段:嬰兒期、少年期、青年期、壯年期、衰老期、高齡期。3、歷史的動力。歷史最終由上帝的旨意決定的,但上帝的旨意需要某種直接的推動力來加以實現(xiàn),這種直接動力就是善與惡的矛盾沖突,表現(xiàn)為上帝之城、世俗之城,兩城之間的善惡沖突,以及世俗之城內部惡與惡之間的矛盾沖突,這種沖突推動著世俗之城最終毀滅和上帝之城的最終勝利。4、建立新世界史體系。人在上帝面前時平等的,因此,他們不以任何局部特殊的歷史為滿足,上帝之城由所有的民族組成,它的城樓高踞所有民族之上,因此,歷史就只能是囊括所有民族的 一切格外普遍的東西的歷史 。5、把《圣經(jīng)》作為判斷歷史事實正誤的標準和最高權威。對基督史學的評論首先,基督史學具有革命性的意義,表現(xiàn)在兩方面:1、荒謬的外衣下閃爍著真理的光芒。2、開拓了歷史學的視野,奠定了歷史學的框架。但是它的本質是荒謬的,與其說它闡述了人類社會的歷史,不如說它闡述了神的歷史。它把各種宗教迷信和謊言當成了歷史,但真正的人類社會歷史卻在它的視野之外,它把超自然、超歷史的力量當成歷史的本源,把人類看成是執(zhí)行上帝意志的工具。宗教未來發(fā)展趨向:1、宗教原教旨化。2、宗教民族化。3、宗教生活化。第四講:文藝復興時期的史學 近代史學的濫觴背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和發(fā)展不僅需要 火與劍 ,也需要 筆與舌 。文藝復興就是這個思想革命的反應。它也是近代歷史學的開端,面臨著重行定向。重行定向:1、將古典史學從基督史觀中解放出來。2、是對古典史學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代表人物:馬基雅維利,他的觀點: 不要問是否作惡,而要問是否善于作惡。(1)觀點的出現(xiàn)具有社會基礎 1、因為意大利的殘破現(xiàn)實,當時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兵戈不息,所以馬基亞維利希望出現(xiàn)一個有手腕、有鐵的意志的君主來結束戰(zhàn)爭。2、此外,政治的混亂,也造成了道德的混亂,它為君王們的誕生提供了思想土壤。(2)馬基亞維利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1、它說出了政治與道德的本質區(qū)別。2、道德是難以依靠的:因為道德實際具有時代性、地域性、階級性、(3)但是馬基亞維利的觀點是反人性的 1、道德還有人民性、跨時代性。2、隨著時代的衍進,道德對政治的制衡將與時俱進。第五講:十七、十八世紀歷史學特點:在十七、十八世紀,西方歷史學走向成熟,表現(xiàn)在:1、歷史學徹底擺脫了神的束縛,人的主體地位確立2、理性主義史學成為歷史學發(fā)展的主流3、歷史學的發(fā)展重心從意大利轉移到了法國,十七世紀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夕陽晚照代表人物:維科 《新科學》 (十七世紀)十八世紀中心就轉移到了法國。原因:1、法國的文化素有求心求己的傳統(tǒng),浪漫史民族的本性;2、笛卡爾的觀點 普遍懷疑 ;3、意大利經(jīng)濟衰弱終于無法挽回代表人物:伏爾泰《路易十四時代》 《論世界各國的風俗與精神》 (十八世紀)他的思想:1、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人類理性同宗教迷信封建專制作斗爭并不斷實現(xiàn)自我的過程2、認為社會理性的發(fā)展程度主要由民眾集體的理性程度決定的3、認為對自我利益的追求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力量★第六講:十九世紀的歷史學特點和代表人物:特點:1、歷史哲學在19世紀達到了頂峰,以黑格爾(德)為代表。2、歷史的科學化達到高峰,以蘭克(德)為代表。歷史學的研究中心從十八世紀的法國轉移到了德國。必考點:從十八世紀下半葉到十九世紀上半葉,法國人占領了大陸,英國人霸占了海洋,德國人占領了天空。在這時,英國和法國的資產階級開始把理想變?yōu)楝F(xiàn)實,進行了創(chuàng)造歷史的轟轟烈烈的實踐活動。而當時的德國,由于政治的分裂及容克(德國地主的別稱)的軟弱,導致他們沒有勇氣將理想變成現(xiàn)實,只能遨游思維的天空,用發(fā)達的思維批判來彌補其實踐批判的不足,他們沒有力量去開創(chuàng)理想的歷史,只好把經(jīng)濟投入到描繪理想的歷史上來,于是造就了德國科學及社會科學的嫉妒繁榮。當然,由于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德國思想家們的語言系統(tǒng)非?;逎?,非常抽象。黑格爾《歷史哲學》1、關于黑格爾的絕對精神。(這是黑格爾的思想靈魂)他認為本源的存在時絕對精神,有的時候交世界精神/理性。它既是實體又是主體。絕對精神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邏輯階段。絕對精神作為純粹的邏輯概念、自我運動發(fā)展者,它只有內在性,沒有外在性。黑格爾最孔子的評價是智者,對老子的評價是思想者。第二階段是自然階段。絕對精神轉化為大自然,只有物質的外在性,沒有精神的內在性。第三階段是精神階段。它是絕對精神最全面、最真實的階段,既有物質的外在性,又有精神的內在性。它是人類歷史階段,與絕對精神的3個發(fā)展階段相適應,黑格爾的哲學體系的三個組成部分分為: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2、關于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思想⑴、絕對精神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本源。歷史不過是 在時間里外化了的精神 。在世界歷史進程中,絕對精神展開并具體表現(xiàn)為各種特殊的民族精神。所謂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的性格、風貌和目的的總和。它推動著民族的發(fā)展,規(guī)定著民族行動的法則和方向。黑格爾認為,從地理學、人類學的意義上看,民族的存在時多元的,但從歷史哲學的角度看。民族的存在時一員的。因為在歷史的每一個階段自由一個民族反映了絕對精神,被稱為世界歷史民族。對這個民族而言,其他民族都是無權的。但是,一個民族只能創(chuàng)造一次新紀元,黑格爾把世界歷史看成是四個世界歷史民族一次更替的過程,即東方民族、希臘民族、羅馬民族、日耳曼民族(包括德國和英國)。⑵世界理性是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但它的實現(xiàn)工具,是人類的熱情。所謂熱情就是人類對自我利益的追求。 世界歷史包涵著兩個因素,第一是理念,第二是人類的情欲。 理念是世界歷史的經(jīng)線,情欲史世界歷史的緯線。 黑格爾★⑶英雄史觀。他認為,仆人眼中無英雄,不是英雄不成為英雄,而是仆人僅僅是仆人。也就是說,平常人僅僅有平常人的心靈視野、眼光去看待英雄,他所關心注意的無非是英雄的生活瑣事,尋常嗜好,而無法理解英雄的眼光、智慧和胸襟,無法進入英雄的思維世界。因此,英雄與平常人沒有共同點,平常只能追隨在偉人的周圍。但是他又認為,偉人只是世界精神的實現(xiàn)工具,而是時勢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勢。3、泛歷史主義⑴原始的歷史⑵反思的歷史,包括普遍的歷史,實用的歷史,批判的歷史,思想的歷史⑶哲學的歷史蘭克《教皇使》他被稱為 近代科學歷史學之父 。他主張:1、主張寫歷史要客觀公正,不能帶任何的個人偏見2、 特別強調原始資料的重要性3、強調對史料要進行嚴密的考證評價:蘭克使歷史學更具有科學的特質,但是他的有些觀點又是不現(xiàn)實的,比如歷史學家就無法超然。第七講:二十世紀西方歷史學背景:1、生命史學的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促使人們對人類的命運產生焦慮,對理性主義史觀的樂觀和自信產生懷疑。他們不再把歷史看成是一個無限、一元的進步過程,而是把它看成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興盛衰亡的有機過程。關于歷史方向的確定概念被一種模糊的開放的歷史觀所代替。斯賓格勒 湯因比克羅齊 亨廷頓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主要內容:1、他認為歷史和文化是有機體,是活生生的,因此都有生老病死的過程,所有文化都是宿命的,都會走向衰亡,現(xiàn)代西方文化同理。★2、文化的同時代性。他認為世界歷史上存在過8種高級文化。它們是: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倫文化、中國文化、古典羅馬文化、伊斯蘭文化、墨西哥文化、西方文化、這8種文化既是等價的,同時也是同時代的,指每個文化都經(jīng)歷過前文化時期、文化早期、文化晚期、文明時期四個時代,也叫春夏秋冬時代。前文化時期:是指原始文化的時代,表現(xiàn)為圖騰信仰、部落、蒙昧主義。文化階段:是指正在成長、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不斷上升的歷史時期。早期:1、產生了不成熟的意識。2、形成某種獨特的風格。3、宗教在萌生4、人文景觀呈鄉(xiāng)村型★晚期:1、人文景觀呈城市型2、心智和金錢成為價值的量標3、資產積極興起文明階段:這是一個文化的最高階段,也是最終階段,它的主要標志:1、人文景觀呈世界都市的出現(xiàn)2、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出敵意的敏銳3、理智戰(zhàn)勝了原始的智慧4、文化創(chuàng)作表現(xiàn)為缺失靈魂的形式變動5、金錢開始統(tǒng)治一切★3、極力反對歷史發(fā)展史的因果規(guī)律,反復證明在歷史發(fā)展中只有命運存在。他指出,與歷史相對應的是時間,與自然相對應的是空間。自然是各種必然性的組合,它既不屬于過去,也不屬于未來,僅僅是單純的,所以能用因果原則。但歷史不一樣,歷史是純粹的生命,是不可逆的,是唯一的,是不可重復的。因果規(guī)律只能與以往死的東西相聯(lián)系。而歷史作為既成的活的東西只能與命運相關。斯賓格勒引用羅馬辛尼加的名言 愿意的人命運領著走,不愿意的人命運拖著走。 文化的有機和宿命是與生俱來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德國的先驗主義 在人之外英國的經(jīng)驗主義 干了以后的產物,實踐后的產物★★湯因比的 挑戰(zhàn) 應戰(zhàn) 論湯因比認為,人類之所以能創(chuàng)造文明,并不是依靠種族的優(yōu)越性,也不是因為有一個溫暖、舒適、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而是人類在面臨嚴酷的挑戰(zhàn)時,所進行的不屈不撓的應戰(zhàn),也就是說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就在于成功的應戰(zhàn)。具體為:1、文明的挑戰(zhàn)來自于自然環(huán)境與人為環(huán)境,分為五種:1、困難地方的挑戰(zhàn)2、新地方的挑戰(zhàn)3、打擊的挑戰(zhàn)4、壓迫的挑戰(zhàn)5、遭遇不幸的挑戰(zhàn)2、應戰(zhàn)成功的主要標志是:適度和中庸,并不是越激烈越好3、應戰(zhàn)并非來自于社會整體,而是來自個人,在挑戰(zhàn)面前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激發(fā)出創(chuàng)造行為的,只是一小部分人才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所以文明的動力來自于富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人。4、反對斯賓格勒的命運決定論。他同斯賓格勒一樣,湯因比也認為每一個文明都要經(jīng)歷四個階段:起源、生長、衰弱、結締,但是,他認為一個文明必然結束,因為在舊文明的基礎上可以誕生出新文明, 舊文明的廢墟是新社會的故鄉(xiāng) ,關鍵在于明智??肆_齊: 一切的世界是都是當代史1、他認為歷史不是科學,它和哲學是統(tǒng)一的。他認為自然科學研究的是外在的研究,是對規(guī)律的研究,對普遍性的研究。歷史研究是內在的,主要是研究過去人的心靈和精神,而精神的學問就是哲學,再加上,歷史的研究是個別。2、他認為歷史是思想的產物。他認為所有的歷史學家在研究歷史時,總是自我精神的再現(xiàn)。3、一切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因為所有的歷史都是現(xiàn)實的人從現(xiàn)實的立場、現(xiàn)實的觀點、現(xiàn)實的需要來寫的。亨廷頓《文明的沖突?》:1、認為文明的沖突正成為現(xiàn)代世界沖突的核心;2、文明沖突具有持久性,而且是最根本最本質的的沖突。3、歷史上沖突的演變:最早的沖突是君王之間的沖突、民族國家沖突、意識形態(tài)之間沖突、文明之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