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文職招聘歷年行測真題練習及答案解析四 - 行測知識
軍隊文職招聘歷年行測真題練習及答案解析四減小字體增大字體軍隊文職招聘歷年行測真題練習及答案解析四
(2010福建三明)3.圖片是歷史學習的重要資料,小麗在自主學習中搜集到以下一組圖片,她要為這組圖片擬定一個共同的標題。最恰當?shù)膽牵ǎ〤21世紀教育網(wǎng)
張騫通西域鑒真東渡玄奘西游鄭和下西洋
A.祖國統(tǒng)一B.民族團結(jié)C.中外交往D.抵抗侵略
(2010廣東深圳)22.據(jù)報道,南澳Ⅰ號沉船打撈工作正在緊張進行。大量的青花瓷和各種銅器、鐵器及銅器等被打撈出水,顯示了這艘400年前的古沉船巨大的歷史、文化價值。據(jù)此可知,這艘沉船所屬的朝代應是()C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2010湖北孝感)16.君臣禮儀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fā)展的外在表現(xiàn)。圖1到圖3的變化反映的實質(zhì)是()D
圖1(漢)坐而論道圖2(宋)站議時政圖3(清)跪受筆錄
A.封建制度的完善B.生活習慣的變化
C.社會文明的進步D.君主權(quán)力的強化
(2010江蘇宿遷)22.一學習小組開展以明清時期反抗外來侵略為主題的歷史探究活動,其收集的資料中不恰當?shù)氖牵ǎ〣
A.戚繼光抗倭B.岳飛抗金C.鄭成功收復臺灣D.雅克薩之戰(zhàn)
用戶名:!查看更多評論
分值:100分55分1分
內(nèi)容:!
通知管理員驗證碼:點擊獲取驗證碼
歷年行測歷史知識真題研究-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 常識判斷
歷年行測歷史知識真題研究-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減小字體增大字體歷年行測歷史知識真題研究-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
(2010山東聊城)5.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詩句反映的現(xiàn)象與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關?()C
A.分封制B.郡縣制C.科舉制D.行省制
(2010重慶)2.我國的科舉制度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有人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fā)明。科舉制度正式創(chuàng)立于()A
A.隋朝B.唐朝C.明朝D.清朝
(2010江蘇南京)5.一位唐朝官員說:國家取士,遠法前代,進士之科,得人為盛。材料反映的選官制度正式創(chuàng)立于()B
A.隋文帝B.隋煬帝C.唐太宗D.唐玄宗
(2010湖南邵陽)3.下列關于科舉制的說法中,正確的是()B
A.開創(chuàng)于唐初,廢除于清末B.通過分科考試選撥官員的制度
C.毫無公平公正性可言D.看重門第,不利于選拔人才
(2010山東濱州)5.水國寒消春日長,燕鶯催促花枝忙。風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這首《及第謠》與下列哪一制度直接相關?()C
A.行省制度B.三省六部制度C.科舉制度D.中央集權(quán)制度
(2010湖北十堰)22.我國由隋代開創(chuàng)直至清末才被廢除的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是()C
A.禪讓制B.世襲制C.科舉制D.推舉制
(2010山西)2.魏晉時期,官員大多數(shù)從高門權(quán)貴子弟中選拔,到了唐玄宗開元年間,科舉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這種變化說明()D
A.唐政府不任用權(quán)貴子弟B.唐政府力求以才學選官
C.唐朝社會文學藝術繁榮D.唐朝重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2010湖北黃岡)9.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考試,至此,歷經(jīng)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終于退出了歷史舞臺。科舉制逐漸完善于()B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2010重慶江津)2.唐朝讀書人要實現(xiàn)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最佳途徑應該是()D21世紀教育網(wǎng)
A.辛勤耕作B.作戰(zhàn)立功C.經(jīng)商致富D.參加科舉考試
(2010江蘇淮安)14.唐朝是我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唐詩的繁榮與科舉考試進士科重視考詩賦有密切關系。詩賦成為進士科考試內(nèi)容與下列哪位皇帝有關?()D
A.隋煬帝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
(2010山東菏澤)3.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的稱號取得的方式是()C
A.皇帝御賜B.九品中正制度C.科舉考試制度D.察舉制度
用戶名:!查看更多評論
分值:100分55分1分
內(nèi)容:!
通知管理員驗證碼:點擊獲取驗證碼
真題揭秘公選領導考試人文常識備考
文化是進步的表現(xiàn),知識是力量的源泉。一般來說,一個人的能力和他的文化水平是成正比的。當然,這不只是靠文化知識的力量,而更主要的是由于這些人往往具有更開闊的眼界,更活躍的思維。公職應該具備廣博的知識面,知識面太窄往往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質(zhì),很難做好工作。知識面廣了,就常??梢耘e一反三,觸類旁通,更好地應付和處理各種復雜的局面。 一、連線題 1.將下列著作與作者對應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