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看到奮戰(zhàn)在一線的抗疫戰(zhàn)士而內心由衷地感到敬佩體現(xiàn)的是( )。
A. 理智感 B. 道德感
C. 熱愛感 D. 美感
27. 人們悲傷是因為哭泣,害怕是因為發(fā)抖,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這反應的情緒理論是( )。
A. 詹姆斯-蘭格理論 B. 坎農-巴德學說
C. 阿諾德“評定-興奮”說 D. 沙赫特-辛格的二因素理論
28. 能力與技能和素質的關系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能力不是技能、素質本身,它是技能形成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性
B. 技能屬于生理活動過程的范疇,而能力則屬于個性心理特征的范疇
C. 相對來說,技能需要有個練習過程,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比技能掌握要晚些
D. 能力是獲得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前提,又是獲得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的結果
29.( )提出了智力的兩因素理論,他將人的智力分為兩個因素:一般因素(稱G因素)和特殊因素(稱S因素)。
A. 赫爾巴特 B. 斯皮爾曼
C. 烏申斯基 D. 第斯多惠
30.( )問題是蘇格拉底思想體系的中心。
A. 治國、理政 B. 生存、發(fā)展
C. 倫理、道德 D. 人性、品德
26.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情感的分類。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情緒和情感都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tài)度體驗,情緒更傾向于個體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態(tài)度體驗,情感則更傾向于社會需求欲望上的態(tài)度體驗,情感通常與人的社會性需要相聯(lián)系。人的高級社會性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情感的分類:①道德感。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標準去評價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時產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感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情感、對社會勞動和公共事務的義務感、責任感、對社會現(xiàn)象的正義感、對社會集體的集體感、榮譽感、對同志的友誼感、同情感以及國際主義情感等。故B項正確;A項,②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動中,認識、探求和維護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的情感體驗,理智感和人的認識活動、求知欲望、認識興趣以及對客觀規(guī)律的探求是密切聯(lián)系的;D項,③美感。美感是用審美標準來評價事物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C項為干擾項,排除。故B正確,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選B。
27.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情緒理論。A項,詹姆斯-蘭格理論(情緒外周理論):詹姆斯認為,當一個情緒刺激物作用于我們的感官時,立刻會引起身體上的某種變化,激起神經沖動,繼而傳至中樞神經系統(tǒng)產生情緒體驗。人們悲傷是因為哭泣,害怕是因為發(fā)抖,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蘭格認為情緒是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所控制的內臟活動尤其是血管活動的結果。他們的觀點基本相同,都認為生理變化在情緒產生中是第一位的,個體的情緒直接由生理變化引起。故A項正確;B項,坎農-巴德學說(丘腦學說):坎農和巴德認為外界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神經沖動,神經沖動經過丘腦,分別向上向下發(fā)出,向上傳至大腦,產生主觀體驗,向下傳至交感神經,引起生理變化。身體變化和情緒體驗是同時發(fā)生的,二者都受丘腦控制;C項,阿諾德“評定-興奮”說:阿諾德強調認知評價在情緒中的作用,認為刺激情境并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xiàn)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情緒產生的過程是:刺激-評估-情緒。阿諾德認為,情緒的產生是對刺激評定的結果,是大腦皮層興奮的作用。認為刺激經過丘腦后,上傳至大腦皮層,在皮層中得到評估,形成主觀體驗,再將這種態(tài)度下傳至丘腦,發(fā)放到血管和內臟,產生生理變化;D項,沙赫特-辛格(二因素理論):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對特定的情緒來說,有兩個因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第二,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tài)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該理論不否定生理變化和情境因素對情緒產生的作用,情緒狀態(tài)是由認知過程、生理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因素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環(huán)境中的刺激因素,通過感受器向大腦皮層輸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過內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動,向大腦輸入生理狀態(tài)變化的信息;認知過程是對過去經驗的回憶和對當前情境的評估,來自三方面的信息經過大腦皮層的整合作用,才產生了某種情緒經驗。將該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系統(tǒng)稱為情緒喚醒模型。綜上所述A正確,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選A。
28.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能力與技能和素質的關系。能力與技能和素質的關系:(1)三者定義。①技能是指人們通過練習而獲得的動作方式和動作系統(tǒng)??煞譃椴僮骷寄芎托闹羌寄?②素質是指構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內在規(guī)定性,即人的各種屬性在現(xiàn)實的人身上的具體實現(xiàn)以及它們所達到的質量和水準,是人們從事各種社會活動所具備的主體條件;③能力不是技能、素質本身,它是技能形成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心理特性。A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2)三者的區(qū)別。①能力、技能屬于不同范疇。技能是個體在獲得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某種活動的方式,屬于心理活動過程的范疇;而能力則屬于個性心理特征的范疇。故B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②能力、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技能雖具有概括性,但對某些知識或某種具體技能來說,仍比較具體;而能力是對人的心理活動過程、活動方式和知識活動得的概括,相對較為抽象。③能力、技能的發(fā)展水平不同步。相對來說,技能需要有個練習過程;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比技能掌握要晚些。另外,在不同人身上可能具備相同水平的技能,但能力卻不一定相同。C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④素質與能力的區(qū)別在于:素質的特點是“內凝”,是人在其活動過程中所塑造的內在升華;而能力則是“外顯”,是人在其活動過程中實在的呈現(xiàn)。(3)三者的聯(lián)系。①能力是在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依賴知識、技能的獲得。②能力是獲得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前提,又是獲得和掌握知識與技能的結果。D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③能力的高低影響技能的水平;技能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中間環(huán)節(jié),知識和能力又是掌握技能的前提,技能的形成和發(fā)展有助于知識的獲得和鞏固。④能力和素質的形成與發(fā)展的道路很相似,它們都是在人的活動(認識活動與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與發(fā)展的。綜上所述故B正確,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選B。
29.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智力理論。英國心理學家、統(tǒng)計學家斯皮爾曼在1940年提出智力的兩因素理論。他將人的智力分為兩個因素:一般因素(稱G因素)和特殊因素(稱S因素)。G因素是個體的基本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動中共同的基礎;S因素是個體完成某種特殊活動必備的能力。成功完成某種作業(yè)任務都必須同時具備G因素和S因素。故B正確,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選B。
30.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蘇格拉底的德育論。倫理、道德問題是蘇格拉底思想體系的中心。①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yǎng)道德,教人怎樣做人。②知識即道德。蘇格拉底認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確的行為是基于正確的判斷,沒人會明知故犯,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別是非、善惡,正確地行事。知識即道德的教育觀,強調道德培養(yǎng)中知識的重要性,在教育實踐中有重要意義。既然正確行為基于正確認識,對人進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張。后世的教育家因此把發(fā)展道德意識、道德判斷作為德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因為知識并不等同于道德,具備知識不一定就具有道徳,所以知識即道德的觀點有著局限性。③自制是德行的基礎。自制接近于孔子的克己,是倫理學的核心問題。④守法就是正義。⑤身教重于言教。故C項正確,所以本題的正確答案選C。
推薦閱讀:
2025軍隊文職考試公告時間|報名時間|筆試時間|考試信息匯總
推薦查看!
軍隊文職公告 | 軍隊文職資料包 | 軍隊文職報考指南 |
軍隊文職25年筆試課程 | 軍隊文職歷年考題 | 軍隊文職歷年分數(shù) |